首页
关于新城注册
业务范围
最新动态
联系我们

关于新城注册

你的位置:新城注册 > 关于新城注册 > 唐朝李峤:从诗人到宰相,三度拜相的传奇之路!

唐朝李峤:从诗人到宰相,三度拜相的传奇之路!

发布日期:2024-08-23 16:55    点击次数:56

「1」

“解落三秋叶,能开二月花。”这句传颂千古的诗句,出自公元644年或645年间的宰相诗人李峤之手。他诞生于赵郡赞皇县,即今日的河北省赞皇县。自幼展现非凡才华,十五岁便精通五经(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),二十岁更是一举高中进士,且荣列第三。

图片

入仕后,李峤初任安定县尉,随后在选拔“非常之才”的制举考试中脱颖而出,以甲等成绩升任长安县尉,其文采与“初唐四杰”中的骆宾王等大家齐名。之后,他的仕途继续延展,调任三原县尉。

调露元年(公元679年),唐高宗发兵岭南,征讨邕州、岩州(今广西境内)僚族叛乱。李峤时任监察御史,受命监军,随军深入僚地,亲自宣读朝旨,成功招抚叛军。天授元年(公元690年),武则天登基称帝,建立武周,李峤也随之晋升为给事中。

然而,仕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。长寿元年(公元692年),狄仁杰等重臣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,身陷囹圄,面临死刑。武则天命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、侍御史刘宪复审此案。面对冤情,张德裕虽心知肚明却不敢言,而李峤则挺身而出:“明知冤屈而不为其昭雪,岂非见义不为?”他毅然上疏为狄仁杰等人申冤,虽因此触怒武则天,被贬为润州司马,但其努力终未白费。随后,武则天亲自过问此案,赦免了狄仁杰等人的死罪,并将他们贬为地方官。

长寿二年(公元693年),李峤被重新召回朝廷,担任凤阁舍人,负责起草朝廷重要文书。神功元年(公元697年),他更是代理天官侍郎,后晋升为麟台少监(即秘书少监),继续为朝廷贡献才智。

「2」

圣历元年(公元698年),李峤晋升为知政事,即宰相之职,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。彼时,太平公主向武则天引荐的张易之、张昌宗两兄弟,因特殊技能虽已声名狼藉,武则天却欲为其正名,便委以主编《三教珠英》的重任(实则可能仅为挂名),并召集李峤、阎朝隐、徐彦伯、张说、宋之问、崔湜、富嘉谟等二十六位文学名士参与编纂。

图片

久视元年(公元700年),李峤调任鸾台侍郎,仍兼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及修国史之职。同年,其舅舅天官侍郎张锡亦入知政事,而李峤则转任成均祭酒,舅甥相继拜相,时人皆视为荣耀。随后,李峤又代掌文昌左丞,并任东都留守。

至长安三年(公元703年),李峤再次拜相,兼任文昌左丞与同平章事,不久又晋升为纳言,即侍中。次年,即长安四年(公元704年),李峤除任司礼少卿,仍掌知制诰。当时,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广揽文士,李峤与崔融、苏味道、王绍宗等人因文学造诣虽高,却不幸折节依附于二人。同年,李峤改任内史,即中书令,因政务繁重,多次上书请辞。武则天遂改任他为成均祭酒、同平章事。然而,十一月间,李峤终被免去宰相之职,转任地官尚书。

神龙元年(705年),唐中宗李显复位,严惩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。李峤因依附二人,初贬豫州刺史,旋即再贬通州刺史。数月后,李峤获朝廷召回,授吏部侍郎,并封赞皇县男。不久,他升任吏部尚书,进爵县公。

在吏部任职期间,李峤上奏提议增设员外官,意图借此广结人脉,提升声望,以期重返相位。神龙二年(706年),李峤终以尚书之职拜相,并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。然而,其员外官政策实施后,官僚体系膨胀,国库负担加重,铨选制度亦陷入混乱。

正当李峤相位未稳之际,驸马都尉王同皎密谋诛杀佞臣武三思(武则天之侄),计划不慎泄露,王同皎反遭构陷入狱。朝廷命姚绍之调查此事,姚初欲深究,后得李峤等宰相介入,因惧武三思权势,终致王同皎冤死,引起朝野哗然。

同年七月,李峤因自己建言导致官场混乱、国库空虚,上书请辞。唐中宗念其能自省,不推诿,特降手谕安抚,并驳回其辞呈,李峤遂复职。

「3」

神龙三年(公元707年),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,诛杀武三思父子后,转而攻打宫城,最终兵败身亡,此次事件史称景龙政变。彼时,唐中宗与韦皇后紧急登上玄武门以避兵祸,而李峤则联合杨再思、苏瑰、宗楚客、纪处讷等人,率两千兵马屯驻太极殿前,闭门自守。

图片

次年,即景龙二年(公元708年),李峤兼任修文馆大学士,并监修国史,同时晋爵为赵国公。然而,到了景龙三年(公元709年),李峤被免去中书令之职,转而担任特进、兵部尚书,并保留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地位。当时,朝政被奸臣宗楚客与纪处讷等人把持,他们结党营私,扰乱朝纲,而李峤虽身为宰相,却选择明哲保身,对朝政乱象未加匡正。

景龙四年(公元710年),唐中宗突然去世,韦皇后秘不发丧,急召李峤、宗楚客、纪处讷等十九位宰相入宫,共商对策。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起草遗诏,拟立温王李重茂为帝,韦皇后临朝称制,并由相王李旦辅政。但宗楚客等韦氏党羽以“嫂叔避嫌”为由,主张剥夺李旦辅政权。众宰相中,唯苏瑰持反对意见,李峤等人则保持沉默。最终,李旦被剥夺辅政之权,韦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摄政。事后,李峤秘密上奏韦后,建议处理包括相王李旦之子李成器、李隆基在内的诸皇子,认为他们不宜留居京城。同年六月,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,诛杀韦皇后及其党羽,拥立李旦为帝,即唐睿宗。七月,李峤被贬为怀州刺史,不久,他因年迈提出辞官归隐的申请。

「4」

先天元年(712年),唐睿宗退位成为太上皇,太子李隆基登基,后世尊称为唐玄宗。玄宗在宫中偶然发现了李峤早年的奏表,随即有人建议处决李峤。然而,中书令张说却为李峤辩护:“李峤虽未明辨时局,但其忠诚于旧主,犹如犬吠非主,情有可原,不应深究。”玄宗采纳了张说的建议,赦免李峤死罪,仅贬其为滁州别驾,并鉴于其年迈,特许其随子虔州刺史李畅前往虔州。后改任庐州别驾,李峤终享年七十。

开元二年(714年),李峤再遭监察御史郭震弹劾,被指韦后之乱时“身居相位,未能匡扶社稷”。即便李峤已辞官,仍被贬至滁州别驾,随后转任庐州别驾,不久即在任上去世,终年七十。

李峤才情出众,文章流传甚广。他早年与王勃、杨盈川交游,为官期间与崔融、苏味道齐名,与苏味道并称“苏李”,又与杜审言、崔融、苏味道共誉为“文章四友”。晚年,文坛前辈凋零,李峤成为文坛领袖,学者纷纷向其求教。其诗作以五律见长,数量众多且成就斐然。在诗艺上,他革新齐梁声律之弊,不仅讲究一联内平仄相对,更开创性地注重上下联间“粘”的规则,使全篇音韵和谐流畅。然而,其咏物诗因过度雕琢、堆砌典故而显陈腐,常为后人所訾议。唯其《风》诗——“解落三秋叶,能开二月花。过江千尺浪,入竹万竿斜。”独树一帜,虽未直接言风,却生动描绘出风之神韵,展现了自然界因风而变的万千景象,令人叹为观止。

李峤的传奇人生,在唐朝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早年,他才华横溢,不畏强权,勇于为狄仁杰等忠良之士平反昭雪,展现出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。然而,自他步入宰相之位后,或许因权力之重,使他逐渐变得保守。面对王同皎一案,他选择了沉默;面对奸臣祸乱朝政,亦不敢挺身而出,匡扶正义。更甚者,他后来竟卷入了韦皇后的阴谋之中,这一转变令人唏嘘。最终,这位曾荣获爵位的人物,却因此遭受了连续的贬谪,直至客死异乡,结局令人叹惋。

取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新城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